如何鍛煉職業從容心態
從容有很多種解釋,有關于心態的,有關于舉動的,有關于情緒的,有關于智慧與勇氣的,但其含義都是指向寬裕、舒緩。老師說過,職業生涯發展中,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有這樣的從容狀態,希望自己能拿得起、放得下,希望自己能夠游刃有余,希望自己不為生活、職業、外界壓力所迫,希望自己可以明辨哪些是自己可以做的,哪些是自己不能做的,希望自己可以在關鍵時候抓住機遇,希望自己可以青年敢為,中年成熟,老年智慧。總之,希望自己更好地掌控生涯發展。
有一次和一個在500強外企工作多年的朋友聊起職業發展,我們都不禁感慨:“年輕”的時候,被各種各樣的條件、資源、能力、視野、機遇限制,我們都經歷了糾結、彷徨、困頓、痛苦,雖然經歷不同,但是我們都一直在追求著“從容的職業狀態”。那么,什么才是“職業從容態”呢?
在新精英我做過大量的職業生涯咨詢,積累了各方面的生涯發展案例,其中,年齡最小的有中學生,最大的已經退休,表面看,問題各式各樣、林林總總,即便按照專業的分類,也會分出職業定位、職業選擇、生涯適應、自我探索、瓶頸突破、愿景規劃……,等等七七八八的問題類型,但無一例外的是,一個成功的咨詢,一定會讓他們獲得一種“安心、喜悅”的從容狀態,這種狀態不是因為資源改變,不是因為機遇出現,而是篤定地展開了更多的可能性,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在哪里,看到了自己與夢想之間可以鏈接的通途。
那么,如何才能達到這種“職業從容態”呢?雖然每個人的情況不同,但是修煉從容的法門卻是如此的相似,總結起來,有以下三點:
一、職業定位的能力
這種能力其實與自我探索是緊密相關的。由于教育體制、社會環境等各種因素的影響,我們很多人在開始第一份職業之前對于職業世界缺乏了解,也缺乏自身與外界之間的互動,從而要么鮮有自我探索,要么自我探索得不到現實的印證。職業經歷也就會隨之變成“隱忍突破”或“嘗試求變”的狀態。
小李是一個理工科學生,學的是環境科學,卻偏偏喜歡社會科學,平時總喜歡看哲學、經濟、文史類的書籍,研究所的工作枯燥乏味,讓他痛苦不已。文麗是大學老師,已經工作了10年,一個女孩的媽媽,在工作中找不到自我實現的意義,尋求離開學校,做更有成就感的工作。肖云的職業是房地產策劃,雖然有時加班,會比較辛苦,但一出校門就薪水不菲,這讓很多人羨慕,他卻很不滿意,一度認為自己的職業有時違背了價值觀,希望做一些能夠助人的、服務社會的工作。
以上這些案例都是關于職業定位的,不管是即將工作,或者工作了十年八年,還是人過中年,如果定位不清,就會目標不明,就會喪失工作動力,就會感覺沒著沒落的,總覺得狀態不對,卻又不知是哪里的問題。這時候首先就需要進行自我探索,看看自己的職業價值觀,自己的興趣視野,自己的能力結構,然后再看是否需要調整,職業生涯規劃,有些是需要推翻重來,變換行職業,而更多的時候需要看到實現的其他可能性,這被很多人稱之為“捷徑”,捷徑的本身并不是縮短努力的進程,而是更好地利用資源,這涉及到下一個重要的能力。
二、資源整合的能力
很多人對自己比較了解,也知道很多的職業更適合自己,但現實中,總覺得目標距離自己太遠,可能性太小,成本太高,風險太大,理想豐滿,現實骨感。看職業發展不錯的人,他們似乎都有更多的資源,有更多的機遇,也會激勵自己說,每一份工作都要認真做,都可以最大限度地鍛煉自己,提升自己,總有一天機會會光顧的。但這樣的激勵慢慢就變成了安慰,甚至有時候會讓自己的憤怒,再后來,變成了無力抗爭,聽天由命了。
誠然,從出生起,我們的環境就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我們的命運,但是,你有沒有想過,每個人又都是有著自己的資源的。這個資源不僅是人脈,還有自己的能力、興趣、愿景、平臺……,有資源有發展的人不足奇,別人看上去缺資源,卻能把僅有資源盤活、用好的人才是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