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摘要(共 0 條,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評論
當前位置:濟南創遠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 → 認證中心 → 創遠管理 → 行政管理
政府要指導企業建立環境報告制度
頒布。1999年,該公司在23個業務區域中完成了核心產品全部有關環境的要素的報告。總公司每年度的環境保護報告被翻譯成22種語言在集團內廣為傳閱,并在互聯網上披露。ABB注重從組織上保障環境報告制度的執行,在每個業務區域專設了環境保護控制經理。定期舉辦環境問題研討會和有關培訓。 2000年ABB還投資幫助國際能源組織實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計劃。跨國公司通過強化環境報告工作,大大提高了企業整體經營水平。
四是企業環境報告的做法正在向公共組織輻射,并且形成相互促進的新格局。作為社區的組成部分,公共組織也與環境發生著密切的聯系。國外很多公共組織如學校、醫院等也建立了自己的環境報告制度。這樣做既強化了員工的環境意識,又向社會宣傳了這些公共組織發展環境保護事業的進展,有的大學還通過環境報告宣傳在這一領域里學術研究和教育成果,有的醫院通過公布環境情況解除了患者的不必要擔憂。公共組織的環境報告使許多企業得到啟發和借鑒。
四、幾點建議
(1)通過宏觀調控,指導企業建立環境報告制度。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政府的管理職能主要是經濟調節,規范市場,社會管理,公共服務。提供好的生態環境是重要的公共服務之一。政府一方面要通過直接投入,致力于生態建設,另一方面要通過調控企業行為,使之有利于環境優化。政府指導企業建立環境報告,可先從特大生產型企業和上市公司入手,取得經驗后再逐步向面上推廣。政府要從四個方面做出努力,一是為企業環境報告劃定邊界,明確什么性質的問題應該作企業環境管理問題,并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改變這些指標。二是對企業環境披露的真實性、詳細程度和披露方式進行監督。三是對開展環境報告活動的企業要制定扶持和獎勵政策,對不實行環境報告制度或環境管理不力的企業,逐步實行懲戒制度。四是改革傳統的國民經濟統計指標(GNP),試行把生態資源和環境因素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
(2) 發揮中介組織作用,推廣ISO14000系列環境管理國際標準體系。要站在高起點上開展中國特色的企業環境報告工作,首先就要立足于全方位創新企業環境管理和環境報告制度,其中的關鍵就是引進環境管理國際標準和我國的國情結合起來,建立中國企業的環境報告制度。我國政府在2003年1月頒布的《中國21世紀初可持續發展行動綱要》中已經把“實施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環境標志產品認證制度”列為加強環境保護的重要措施之一。ISO14000系列環境國際標準為企業環境管理明確了具體指標。我國的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工作起步于1996年,中國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機構認可委員會(CACEB)經國務院辦公廳批準成立于1997年7月,目前有15家認證機構得到了“環認委”的認可,共認證企業263家,其中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業的企業認證數量占認證總數的71%,機械行業的企業占7%,其它行業如化學原料及化學品、非金屬制品、煤炭、社會福利等行業所占比例均在5%以下。可見,我國企業尚未普遍實行這一標準管理。應該在企業大力推廣這一標準管理。我國相關中介組織,要積極致力于推廣這一標準,并協助政府部門界定企業環境管理和環境責任問題,同時與其它國家的相關組織加強溝通和相互學習,聘請環境專家和技術專家,設計有關模型及配套軟件程序,開展企業環境自我評估規劃和市場調研,經過民主協商和法定程序,制定出一套在我國行之有效的企業環境管理和報告工作程序和體系。
(3)建立中國的企業環境會計和審計制度。實施企業環境報告工作涉及會計技術處理問題,需要有會計和審計的配合。環境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以有關環境法律、法規為依據,建立經濟發展與環境資源之間的聯系,確認、計量、記錄環境資產與負債,以及環境污染、防治、開發和利用的成本與費用,分析環境績效與環境活動對企業財務成果影響的一個新興會計專業分支。它以自然資源耗費應如何補償為中心,將會計學與環境經濟學相結合,通過有效的價值管理,達到協調經濟發展和保護環境的目的。我國現行會計制度中,還未建立與環保費用配套的會計核算體系,僅在企業“管理費用”科目中設置了“排污費”和“綠化費”項目予以披露,前者指企業按規定繳納的排污費用,后者指企業對廠區進行綠化發生的費用。這些環境信息的披露遠不能滿足所有利害關系者的要求。如何全面準確地向公眾報告企業環境信息,是環境會計工作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同時,要加強企業環境審計工作,我國的會計師事務所要在審核企業環境信息披露方面發揮監督作用。
(4)引導新聞媒體和社會各界積極支持企業環境報告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國外對環境保護方面的宣傳報道都是作為公益事業來對待的,免受或減收費用。我國的媒體大多是公共部門、事業單位,更應該關注環境公益事業。要對大型企業所作的環境報告作為新聞加以宣傳。廣告宣傳企業環境報告可酌情減收廣告費。社會各界都要關心支持企業環境報告制度,形成全社會重視環境保護的氛圍。
(5)加強企業環境管理理論研究。現在,眾多企業管理著作都沒有涉及企業環境管理問題。應該加強這方面的研究。以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企業管理學、行政管理學、環境學、生態學等為背景,多學科、多角度深入研究企業環境管理的理論和實踐問題,為企業建立環境報告制度提供科學指導。
四是企業環境報告的做法正在向公共組織輻射,并且形成相互促進的新格局。作為社區的組成部分,公共組織也與環境發生著密切的聯系。國外很多公共組織如學校、醫院等也建立了自己的環境報告制度。這樣做既強化了員工的環境意識,又向社會宣傳了這些公共組織發展環境保護事業的進展,有的大學還通過環境報告宣傳在這一領域里學術研究和教育成果,有的醫院通過公布環境情況解除了患者的不必要擔憂。公共組織的環境報告使許多企業得到啟發和借鑒。
四、幾點建議
(1)通過宏觀調控,指導企業建立環境報告制度。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政府的管理職能主要是經濟調節,規范市場,社會管理,公共服務。提供好的生態環境是重要的公共服務之一。政府一方面要通過直接投入,致力于生態建設,另一方面要通過調控企業行為,使之有利于環境優化。政府指導企業建立環境報告,可先從特大生產型企業和上市公司入手,取得經驗后再逐步向面上推廣。政府要從四個方面做出努力,一是為企業環境報告劃定邊界,明確什么性質的問題應該作企業環境管理問題,并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改變這些指標。二是對企業環境披露的真實性、詳細程度和披露方式進行監督。三是對開展環境報告活動的企業要制定扶持和獎勵政策,對不實行環境報告制度或環境管理不力的企業,逐步實行懲戒制度。四是改革傳統的國民經濟統計指標(GNP),試行把生態資源和環境因素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
(2) 發揮中介組織作用,推廣ISO14000系列環境管理國際標準體系。要站在高起點上開展中國特色的企業環境報告工作,首先就要立足于全方位創新企業環境管理和環境報告制度,其中的關鍵就是引進環境管理國際標準和我國的國情結合起來,建立中國企業的環境報告制度。我國政府在2003年1月頒布的《中國21世紀初可持續發展行動綱要》中已經把“實施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環境標志產品認證制度”列為加強環境保護的重要措施之一。ISO14000系列環境國際標準為企業環境管理明確了具體指標。我國的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工作起步于1996年,中國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機構認可委員會(CACEB)經國務院辦公廳批準成立于1997年7月,目前有15家認證機構得到了“環認委”的認可,共認證企業263家,其中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業的企業認證數量占認證總數的71%,機械行業的企業占7%,其它行業如化學原料及化學品、非金屬制品、煤炭、社會福利等行業所占比例均在5%以下。可見,我國企業尚未普遍實行這一標準管理。應該在企業大力推廣這一標準管理。我國相關中介組織,要積極致力于推廣這一標準,并協助政府部門界定企業環境管理和環境責任問題,同時與其它國家的相關組織加強溝通和相互學習,聘請環境專家和技術專家,設計有關模型及配套軟件程序,開展企業環境自我評估規劃和市場調研,經過民主協商和法定程序,制定出一套在我國行之有效的企業環境管理和報告工作程序和體系。
(3)建立中國的企業環境會計和審計制度。實施企業環境報告工作涉及會計技術處理問題,需要有會計和審計的配合。環境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以有關環境法律、法規為依據,建立經濟發展與環境資源之間的聯系,確認、計量、記錄環境資產與負債,以及環境污染、防治、開發和利用的成本與費用,分析環境績效與環境活動對企業財務成果影響的一個新興會計專業分支。它以自然資源耗費應如何補償為中心,將會計學與環境經濟學相結合,通過有效的價值管理,達到協調經濟發展和保護環境的目的。我國現行會計制度中,還未建立與環保費用配套的會計核算體系,僅在企業“管理費用”科目中設置了“排污費”和“綠化費”項目予以披露,前者指企業按規定繳納的排污費用,后者指企業對廠區進行綠化發生的費用。這些環境信息的披露遠不能滿足所有利害關系者的要求。如何全面準確地向公眾報告企業環境信息,是環境會計工作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同時,要加強企業環境審計工作,我國的會計師事務所要在審核企業環境信息披露方面發揮監督作用。
(4)引導新聞媒體和社會各界積極支持企業環境報告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國外對環境保護方面的宣傳報道都是作為公益事業來對待的,免受或減收費用。我國的媒體大多是公共部門、事業單位,更應該關注環境公益事業。要對大型企業所作的環境報告作為新聞加以宣傳。廣告宣傳企業環境報告可酌情減收廣告費。社會各界都要關心支持企業環境報告制度,形成全社會重視環境保護的氛圍。
(5)加強企業環境管理理論研究。現在,眾多企業管理著作都沒有涉及企業環境管理問題。應該加強這方面的研究。以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企業管理學、行政管理學、環境學、生態學等為背景,多學科、多角度深入研究企業環境管理的理論和實踐問題,為企業建立環境報告制度提供科學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