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ISO14000 山東濟南ISO14000認證
ISO14001術語與定義
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標準中對13個術語進行了專門的定義與說明。這里依據術語的作用及其關聯性進行介紹。
一、 環境:組織運行活動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氣、水、土地、自然資源、植物、動物、人,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二、 環境影響:全部或部分由組織的活動、產品或服務給環境造成的任何有益或有害的變化。
三、 環境因素:一個組織活動、產品或服務中能與環境發生相互作用的要素。注:重要環境因素是指具有或可能具有重大環境影響的環境因素;
四、 組織:具有自身職能和行政管理的公司、集團公司、商行、企業、政府訓或社團,或是上述單位的部分或結合體,無論其是否法人團體、公營或私營。
注:對于擁有一個以上運行單位的組織,可以把一個運行單位視為一個組織;
五、 相關方:關注組織的環境績效或受其環境績效影響的個人或團體。相關方可以是團體,也可以是個人。他們的共同特點是關注組織的環境績效,或受到組織環境績效的影響。
六、 環境績效:一個組織基于其環境方針、目標、指標,控制其環境因素所取得的可測量的環境管理體系結果。這一術語也被譯為:環境表現、環境行為等。"績效"能較好地表達其實際內涵,它是對環境因素控制及環境管理所取得的成績與效果的綜合評價,不僅表現在具體環境因素的控制管理上,也表現在控制管理的結果上。
七、 持續改進:強化環境管理體系的過程,目的是根據組織的環境方針,改進環境績效。注:該過程不必同時發生于活動的所有方面。
八、 污染預防:采用防止、減少或控制污染的各種過程、慣例、材料或產品,可包括再循環、處理、過程更改、控制機制、資源的有效利用和材料替代等。注:污染預防的潛在利益包括減少有害的環境影響、提高效益和降低成本。
九、 環境管理體系:全面管理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包括制定、實施、實現、評審和保持環境方針所需的組織機構、計劃活動、職責、慣例、程序、過程和資源。
十、 環境管理體系審核:客觀地獲取證據并予以評價,以判斷一個組織的環境管理體系是否符合該組織所規定的環境管理體系審核準則的一個系統化,并形成文件的驗證過程,包括將這一結果呈報給管理者。
十一、 環境方針:組織對其全部績效的意圖與原則的聲明,它為組織的行為及環境目標和指標提供了一個框架。環境方針為組織建立并保持環境管理體系提供了總的目的與方向,是組織開展環境管理工作的行為準則和工作原則的表述,是組織環境管理成效與意圖的體現。環境方針為目標、指標的建立提供了框架,是組織制定環境管理目標與指標的依據和出發點。環境方針的2個承諾和一個框架是進行環境管理的基本原則。環境方針應形成文件并公開化,并適時評審和修訂。
十二、 環境目標:一個組織依據其環境方針規定自己所要實現的總體環境目的,如可行應予以量化。環境目標是依據環境方針制定的,是組織期望實現的總體環境目的。
十三、 環境指標:直接來自于環境目標,或為實現環境目標所需規定并滿足的具體的環境績效要求,它們可適用于組織或其局部,如可行應予以量化。環境指標依據環境目標,具體規定的環境績效要求。環境指標可以適用于整個組織,也可僅用于規定組織某一局部的具體要求。
目標和指標都應是具體的,可行時應予量化,以便比較、改進和提高。
● 推行ISO 14000系列標準對企業的現實意義
1、 有助于提高組織的環境意識和管理水平;
2、 有助于推行清潔生產,實現污染預防;
3、 有助于企業節能降耗,降低成本;
4、 減少污染排放,降低環境事故風險;保證符合法律、法規要求,避免環境刑事責任;
6、 滿足顧客要求,提高市場份額;
7、 取得綠色通行證,走向國際貿易市場。
●體系建立的步驟
一、 領導決策與準備等前期準備工作
二、 初始環境評審
三、 體系策劃與設計
四、 環境管理體系文件編制:環境管理體系文件的基本構成:
1. 環境管理手冊;
2. 環境管理程序;
3. 環境作業文件(表格、報告、作業指導書、危險因素清單等);
4. 環境運行記錄。
五、 體系運行:體系運行至少應滿三個月方可實施認證審核。
EMS 運行模式:PDCA管理循環
規劃階段(Plan)
實施階段(Do)
檢查和糾正措施階段(Check)
改進階段(Action)
六、 內部審核及管理評審
、 審核類型
2、 審核方式
3、 審核準則、證據和發現
4、 審核發現與審核結論的可靠性
5、 審核報告
6、 審核內容
7、 不符合項的判定
七、 環境管理體系申請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