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計量檢定、校準、檢測項目收費分析
計量事業的發展需要得到更多的支持。以廣東省計量院為例,表現為:
1.人員費用撥款方面
為了能更好地完成法定任務,并盡力滿足社會對各類計量校準、測試服務的迫切需要,還額外又聘用了許多專業技術人員專門從事計量校準、測試服務。聘用人員的增加使我院不僅將檢定、校準、測試服務的完成時間從原來規定的20天縮短至7個工作日以內,還可以更多地完成在線檢測工作,上門服務量大大增加,提高了為企業服務的工作效率,工作成效顯著。而這些都必須有一定的激勵措施才能不斷得到加強,因此人員的經費需求超過了財政核撥額。根據統計,差額約為財政撥款的4.5倍。
2.專用設備撥款方面
為了更好地完成法定職能,不斷提高廣東省最高計量標準的技術水平,滿足廣東省企業生產、科研的需要,為廣東經濟發展保駕護航,在“十五”期間計劃投資專用設備4300萬,實際投資專用設備3732萬,實際投入超過計劃投入的86%。在“十一五”期間投資專用設備2900萬,目前專用設備資產投入已超過8000萬。這些投入大大提高了技術裝備能力,達到了國內領先的水平,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廣東省財政在“十五”及“十一五”期間給我院的專用設備撥款為245萬,差額超過財政撥款的27倍。據了解,上海市財政在“十五”期間對上海市計量質量檢測研究院直接撥款超過8億元,用于計量方面的直接撥款超過4億元,從而使上海院在計量的專業技術裝備及人員的技術水平上遠遠超過廣東。
3.基礎設施建設撥款方面
“十五”及“十一五”期間我院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和修繕費方面的支出超過4800萬,廣東省財政的撥款僅為200萬元,差額為財政撥款的24倍。
4.省級社會公用計量基標準建立、維護、保養撥款方面
“十五”期間我院用于建立社會公用計量基標準的科研、調研、組建的費用和已建立的社會公用計量基標準維護、保養(含周期檢定、維修、定期保養等)的費用超過1300萬,而廣東省財政在這方面沒有撥款。 五、結束語 當前我國的計量技術能力只有少部分項目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基標準設備嚴重滯后,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逐漸拉大。雖然國家近幾年開始重視計量工作,但投入仍明顯不足。廣東省計量院的技術實力可以保持在全國的前列,在省級計量院中僅次于上海計量院。最主要的原因是計量事業發展,校準、測試的業務收入逐年攀升,人員穩定,專業技術裝備投入緊貼事業發展要求。而當財政撥款嚴重不足時,我們只有依靠校準、測試的收入來完成法定任務和實現自身的發展。如果校準、測試也完全按照收支兩條線管理,那么用于人員支出、設備更新、客戶服務等方面的資金則無法保證,效率也將降低,就會導致法定計量技術機構沒有了市場競爭力,無法參與市場競爭,從而迅速退出校淮、測試市場,這樣就意味著法定計量技術機構沒有了校準、測試服務的收入,國家財政也受到損失。另外法定計量技術機構將因為資金不足而停滯發展,逐漸無力完成國家的法定任務,直接影響了全社會計量基標準的建立和維護,標準計量器具的量值傳遞以及用于安全防護、醫療衛生、環境監測、貿易結算等方面工作計量器具的強制檢定工作,擾亂了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同時由于社會上的各種校準、測試機構的計量標準器具無法實現量值溯源,也將嚴重阻礙經濟的發展。
值得慶幸的是,在新版計量法(暫未頒布)第四條中明確提出,“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計量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所需經費納入各級財政預算”。
判斷事業成功與否的標準是看是否有利于我省社會經濟的發展;有利于減輕國家與地方的財政負擔和增加稅收;有利于加快計量檢定機構的發展和壯大。廣東省計量院這幾年的成功做法表明:以經營服務性收費補貼國家財政撥款的嚴重不足,一方面可大大減輕財政負擔,并可帶來可觀的稅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政府計量檢定機構的高速發展,更好地為政府服務、為企業服務,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